元好問(生於1190年,卒於1257年),字裕之,號遺山,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,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曆史學家、文壇盟主,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,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,被尊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,其詩、文、詞、曲,各體皆工。元好問還寫過小說,所著誌怪短篇小說《續夷堅誌》四卷二百零二篇,其中除四篇有目無文和一篇內容殘缺者外,實有一百九十七篇。從《續夷堅誌》和元好問的其他詩文中,我們發現他的思想和文學創作受《列子》的影響相當大 。 其《論詩》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,作有《遺山集》又名《遺山先生文集》,編有《中州集》。
人物生平
家庭背景
相傳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(一說為秦王拓跋翰,另一說為南安王拓跋餘)。其祖先又隨北魏孝文帝由平城(今大同市)南遷洛陽,並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。北魏0之後,戶籍落至汝州(今河南省臨汝縣)。五代時期以後,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(今山西省平定縣)。他的高祖元誼,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間(1119-1125年)官忻州神武(虎)軍使。曾祖元春(一作椿)任北宋隰州(治今山西省隰縣)團練使,又從平定移家忻州,遂為忻州人。祖父元滋善,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(1157年)任柔服(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)丞。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,以教授鄉學為業,平時詩酒自娛,著有《東岩集》。
遊學四方
金章宗明昌元年(1190年),元好問誕生在忻州農村一個世代書香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裏。由於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,元好問的兄弟有三個,他又是第三,根於中國傳統,他的叔父元格(後元好問稱他為隴城府君)在他生後七個月時,就把他當做過繼兒子,隨即把他帶到掖縣縣令任上。
史書記載,元好問天資聰明,七歲就能寫詩,被人譽為“神童”。十一歲,嗣父在冀州任職,元好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,路擇“愛其俊爽,教之為文”。
之後十四歲,元好問又師從陵川郝晉卿學,博通經史、淹貫百家。到元好問十七歲時,嗣父元格被罷了陵川令,但為了兒子的學習,他仍繼續陵川直到元好問十九歲完成其學業,才帶全家離開陵川。
科場受挫
元好問從十六歲起開始參加科舉考試。由於金章宗明昌元年“識免鄉試”,他直接到並州參-試,但榜上無名。此後十九歲(1208年)又到長安參-試,但這次又未中。
元好問二十一歲回故裏,在離祠堂幾十裏外定襄遺山讀書,故而自號“遺山山人”。兩年之後,蒙古大軍突襲秀容,屠城十萬餘眾,其兄元好古喪生。為避兵禍,元好問舉家遷往河南福昌,後轉徙登封。
衛紹王崇慶元年(1222年),元好問二十三歲,他又到中都第三次參加考試,仍未考中。這年正月,金三十萬大軍被蒙古擊敗,蒙古已逼近中都,路上也不平、國家的危機,加上考試的失敗,使他的情緒非常低沉憂慮。
貞佑桔二年(1214年),元好問二十五歲。蒙古兵圍攻、金兵節節敗退,金宣宗倉皇遷都南京,元好問於這年夏天赴汀京,準備將於秋天舉行的考試。雖然考試又一次失敗,但他卻通過應試汴梁,他得以與朝中名-要如趙秉文、楊雲翼、雷淵、李晏等交接結好,詩歌創作極豐。其中《箕山》、《元魯縣琴台》等篇,深得禮部尚書趙秉文讚賞,其文名震京師,譽為“元才子”。但不久由於蒙古兵圍攻,元好問不得不由山西逃難河南並在豫西逐漸定居下來。之後元好問二十八歲(1217年)又赴京趕考,又未成功。
坎坷仕途
興定五年(1221年)元好問三十二歲進士及第,因科場糾紛,被誣為“元氏黨人”,便憤然不就選任。又過了三年,到他三十五歲時,元好問又得到趙秉文等人的貢舉,以考試優異得中科舉。這次宏詞科登第後,元好問才正式就選,被任為權國史院編修,留官汴京,但生活頗為清苦。
三十六歲那年(1225年)元好問因不滿冷官生活請長假回到了登封,期間撰寫了一部重要著作《杜詩學》,內容包括杜甫的傳誌、年譜和唐朝以來評論杜詩的言論。正大三年,元好問任河南鎮平縣令。次年改官河南內鄉縣令,不久其母張氏身故,其長子出生,元好問丁憂閑居內鄉白鹿原,應鄧州帥移刺瑗之邀,赴任幕僚。
但不久蒙古軍攻陷鳳翔,鄧州帥投降,元好問借機辭去幕府。正大八年元好問調任南陽縣令,他在任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,成績斐然。所以河南誌書稱他“知南陽縣,善政尤著”。《南陽縣誌》記載:“南陽大縣,兵民十餘萬,(元好問)帥府令鎮撫,甚存威惠”。
國亡被囚
此後不久,元好問赴京調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,移家汴京。此後又升任左司都事,又轉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。天興二年(1233),蒙古軍圍開封,元好問在圍城中。金哀宗逃出京城,兵敗衛州後逃往歸德府。朝中無主,崔立率兵向蒙古請降獻城。崔立投降蒙古後,脅迫朝臣為其立碑-,元好問、王若虛、劉祁等都-參加撰寫碑文,磨掉宋徽宗所立“甘露碑”字跡,刻上碑文。
金哀宗天興二年(1233年)四月,蒙古兵攻破汴京初,元好問即向當時任蒙古國中書令的耶律楚材推薦了54個中原秀士王若虛等,請來耶律楚材予以保護和任用。
金亡後元好問隨大批-被俘,並被押往山東聊城看管兩年,後居住冠氏縣。元好問作為囚徒,與家人輾轉於山東聊城等地,並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嚴實、趙天錫等接上關係,生活逐漸好轉和行動較為自由。這期間,他痛心金國的淪亡,奸賊的誤國,並為了以詩存史,勤奮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《中州集》。以“中州”名集,則寓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為正統的深意。
晚年生活
窩闊台十一年(1239年)秋,其詩文名氣頗大,元世祖忽必烈重臣耶律楚材傾心接納元好問。可元好問無意做官,五十歲那年重回老家,隱居故裏,並交友遊曆,潛心編纂著述。元憲宗七年(1257)九月,他在獲鹿寓舍逝世,享年68歲。
元好問臨江仙
李輔之在齊州,予客濟源,輔之有和。
荷葉荷花何處好?大明湖上新秋。紅妝翠蓋木蘭舟。江山如畫裏,人物更風流。
千裏故人千裏月,三年孤負歡遊。一尊白酒寄離愁。殷勤橋下水,幾日到東州?
詞的上片寫景,寫初秋的大明湖的景象。詞人寫道:“荷葉荷花何處好?大明湖上新秋。”首句運用了設問句予以強調,並把“荷葉”、“荷花”並列出現,一綠一紅,形成“綠葉紅花”的映襯效果。其中,兩個“荷”字和一個“何”字諧音,三詞連用,共同構成詞句的音韻之美。接著寫道:“大明湖上新秋。”這是對上句問題的回答。“大明湖”點名了地點。“新秋”不但點名了節令,更突出了初秋時節大明湖的美景。
詞人承上“新秋”接著寫道:“紅妝翠蓋木蘭舟。江山如畫裏,人物更風流。”“紅妝翠蓋”是指上句中的“荷葉荷花”的紅紅綠綠。這裏,詞人用了“紅妝”一詞,顯然有擬人手法,以花喻人,引出了後麵的“木蘭舟”中人,由物及人。意思是說,在荷葉荷花紅綠掩映之中,大明湖上出現了泛舟之美人。接著的“江山如畫”,進一步描寫大明湖,表現出大明湖如畫的美景。在這樣的如畫的美景中,賞湖景 “人物更風流”。“風流”即指風采特異,業績突出之人。這裏的“風流人物”當然是指詞人和友人李輔之。其中,一個“更”字,更加突出了詞人對朋友的真情與和諧的關係。我們從這“更風流”的話語中,感受到詞人在字裏行間洋溢著的欣喜歡暢。可以說,景語即情語,詞人寫景更是突顯和烘托人物。
詞的下片抒情。詞人寫道:“千裏故人千裏月,三年孤負歡遊。”我們從這兩句可以看到,下片與上片所寫的時間不同、地點不同了。首先,詞人寫道:“千裏故人千裏月”,其中,“千裏”和下句“三年孤負歡遊”中的“三年”是從空間和時間來寫,不但寫出與友人分離後的時間和相隔的距離,給詞作以時空感,也暗示了這首詞是一首思念朋友之作。特別是詞人用了“孤負”(違背,或者對不住)一詞,不但表明了與分別時間長,距離遠,難以相會的傷感,也表現了詩人對相會時候美好時光的回憶合對朋友友情的珍惜。唐代韓愈在《感春》中寫道:“孤負平生誌,已矣知何奈。”宋代劉過在《臨江仙》中寫道:“青眼已傷前遇少,白頭孤負知音。”其中的“孤負”就是這個意思。無奈之下,詞人隻有“一尊白酒寄離愁”。在古代詩歌中,借酒消愁是很常用的。李白有“抽刀斷水水更流,舉杯銷愁愁更愁”,以及“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”是也。這裏,元好問借此來表達對離愁別念之情。在元好問看來,借酒消愁不夠啊,所以,元好問在結尾寫道:“殷勤橋下水,幾日到東州!”“殷勤”即情意深厚之一。“東州”也許就是現在朋友羈旅之處。借酒消愁不夠,詞人又借流水抒發離愁別緒。我們知道,在古代詩歌中,以水喻情,已經成為常規。李白有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倫送我情”;蘇軾《江城子・別徐州》中“欲寄相思千點淚,流不到,楚江東”等等。這裏,詞人以流水寄情作結,不但能體現感情純真和思念深厚,而且更形象含蓄,給人以想象餘地,讓人回味無窮。
總之,在思想情感上,詞人既表達了與友人團聚的歡樂,又寫出與友人現在天各一方的離別愁悵。在藝術上,首先,以寫景入手,情景結合,情蘊其中。其次,一揚一抑,使情感變化起伏迭宕。再次,時空結合,提升了是作品的審美意境。
名家評價
元朝文學家徐世隆說他:“作為詩文,皆有法度可觀,文體粹然為之一變。大較遺山詩祖李、杜,律切精深,而有豪放邁往之氣;文宗韓、歐,正大明達,而無奇纖晦澀之語;樂府則清新頓挫,閑宛瀏亮,體製最備。又能用俗為雅,變故作新,得前輩不傳之妙,東坡、稼軒而下不論也。”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譽其為“二李(李白、李邕)後身”。
清代張景星《阮詩別裁序》謂:“遺山未嚐仕元,而巨手開先,冠絕於時,固不必言,”
《金史》卷一二六附傳元德明。繆鉞謂:“金自大定 、明昌以還,文風蔚起,遂於末造篤生遺山,卓為一代宗匠。其詩嗣響子美,方軌放翁,古文渾雅,樂府疏快,國亡以文獻自任。所著《壬辰雜編》雖失傳 ,而元人纂修《金史》,多本其書,故獨稱雅正。詩文史學,萃於一身,非第元明之後無與頡頏,兩漢以來 ,固不數數覯也。”
《四庫全書總目・遺山集》評元好問稱;“好問才雄學贍,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,所撰《中州集》,意在以詩存史,去取尚不盡精。至所自作,則興象深邃,風格遒上,無宋南渡宋江湖諸人之習,亦無江西派生拗粗獷之失,至古文,繩尺嚴密,眾體悉備,而碑版誌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。”
元好問(生於1190年,卒於1257年),字裕之,號遺山,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,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曆史學家、文壇盟主,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,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,被尊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,其詩、文、詞、曲,各體皆工。元好問還寫過小說,所著誌怪短篇小說《續夷堅誌》四卷二百零二篇,其中除四篇有目無文和一篇內容殘缺者外,實有一百九十七篇。從《續夷堅誌》和元好問的其他詩文中,我們發現他的思想和文學創作受《列子》的影響相當大 。 其《論詩》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,作有《遺山集》又名《遺山先生文集》,編有《中州集》。
人物生平
家庭背景
相傳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(一說為秦王拓跋翰,另一說為南安王拓跋餘)。其祖先又隨北魏孝文帝由平城(今大同市)南遷洛陽,並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。北魏0之後,戶籍落至汝州(今河南省臨汝縣)。五代時期以後,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(今山西省平定縣)。他的高祖元誼,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間(1119-1125年)官忻州神武(虎)軍使。曾祖元春(一作椿)任北宋隰州(治今山西省隰縣)團練使,又從平定移家忻州,遂為忻州人。祖父元滋善,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(1157年)任柔服(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)丞。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,以教授鄉學為業,平時詩酒自娛,著有《東岩集》。
遊學四方
金章宗明昌元年(1190年),元好問誕生在忻州農村一個世代書香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裏。由於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,元好問的兄弟有三個,他又是第三,根於中國傳統,他的叔父元格(後元好問稱他為隴城府君)在他生後七個月時,就把他當做過繼兒子,隨即把他帶到掖縣縣令任上。
史書記載,元好問天資聰明,七歲就能寫詩,被人譽為“神童”。十一歲,嗣父在冀州任職,元好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,路擇“愛其俊爽,教之為文”。
之後十四歲,元好問又師從陵川郝晉卿學,博通經史、淹貫百家。到元好問十七歲時,嗣父元格被罷了陵川令,但為了兒子的學習,他仍繼續陵川直到元好問十九歲完成其學業,才帶全家離開陵川。
科場受挫
元好問從十六歲起開始參加科舉考試。由於金章宗明昌元年“識免鄉試”,他直接到並州參-試,但榜上無名。此後十九歲(1208年)又到長安參-試,但這次又未中。
元好問二十一歲回故裏,在離祠堂幾十裏外定襄遺山讀書,故而自號“遺山山人”。兩年之後,蒙古大軍突襲秀容,屠城十萬餘眾,其兄元好古喪生。為避兵禍,元好問舉家遷往河南福昌,後轉徙登封。
衛紹王崇慶元年(1222年),元好問二十三歲,他又到中都第三次參加考試,仍未考中。這年正月,金三十萬大軍被蒙古擊敗,蒙古已逼近中都,路上也不平、國家的危機,加上考試的失敗,使他的情緒非常低沉憂慮。
貞佑桔二年(1214年),元好問二十五歲。蒙古兵圍攻、金兵節節敗退,金宣宗倉皇遷都南京,元好問於這年夏天赴汀京,準備將於秋天舉行的考試。雖然考試又一次失敗,但他卻通過應試汴梁,他得以與朝中名-要如趙秉文、楊雲翼、雷淵、李晏等交接結好,詩歌創作極豐。其中《箕山》、《元魯縣琴台》等篇,深得禮部尚書趙秉文讚賞,其文名震京師,譽為“元才子”。但不久由於蒙古兵圍攻,元好問不得不由山西逃難河南並在豫西逐漸定居下來。之後元好問二十八歲(1217年)又赴京趕考,又未成功。
坎坷仕途
興定五年(1221年)元好問三十二歲進士及第,因科場糾紛,被誣為“元氏黨人”,便憤然不就選任。又過了三年,到他三十五歲時,元好問又得到趙秉文等人的貢舉,以考試優異得中科舉。這次宏詞科登第後,元好問才正式就選,被任為權國史院編修,留官汴京,但生活頗為清苦。
三十六歲那年(1225年)元好問因不滿冷官生活請長假回到了登封,期間撰寫了一部重要著作《杜詩學》,內容包括杜甫的傳誌、年譜和唐朝以來評論杜詩的言論。正大三年,元好問任河南鎮平縣令。次年改官河南內鄉縣令,不久其母張氏身故,其長子出生,元好問丁憂閑居內鄉白鹿原,應鄧州帥移刺瑗之邀,赴任幕僚。
但不久蒙古軍攻陷鳳翔,鄧州帥投降,元好問借機辭去幕府。正大八年元好問調任南陽縣令,他在任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,成績斐然。所以河南誌書稱他“知南陽縣,善政尤著”。《南陽縣誌》記載:“南陽大縣,兵民十餘萬,(元好問)帥府令鎮撫,甚存威惠”。
國亡被囚
此後不久,元好問赴京調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,移家汴京。此後又升任左司都事,又轉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。天興二年(1233),蒙古軍圍開封,元好問在圍城中。金哀宗逃出京城,兵敗衛州後逃往歸德府。朝中無主,崔立率兵向蒙古請降獻城。崔立投降蒙古後,脅迫朝臣為其立碑-,元好問、王若虛、劉祁等都-參加撰寫碑文,磨掉宋徽宗所立“甘露碑”字跡,刻上碑文。
金哀宗天興二年(1233年)四月,蒙古兵攻破汴京初,元好問即向當時任蒙古國中書令的耶律楚材推薦了54個中原秀士王若虛等,請來耶律楚材予以保護和任用。
金亡後元好問隨大批-被俘,並被押往山東聊城看管兩年,後居住冠氏縣。元好問作為囚徒,與家人輾轉於山東聊城等地,並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嚴實、趙天錫等接上關係,生活逐漸好轉和行動較為自由。這期間,他痛心金國的淪亡,奸賊的誤國,並為了以詩存史,勤奮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《中州集》。以“中州”名集,則寓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為正統的深意。
晚年生活
窩闊台十一年(1239年)秋,其詩文名氣頗大,元世祖忽必烈重臣耶律楚材傾心接納元好問。可元好問無意做官,五十歲那年重回老家,隱居故裏,並交友遊曆,潛心編纂著述。元憲宗七年(1257)九月,他在獲鹿寓舍逝世,享年68歲。
元好問臨江仙
李輔之在齊州,予客濟源,輔之有和。
荷葉荷花何處好?大明湖上新秋。紅妝翠蓋木蘭舟。江山如畫裏,人物更風流。
千裏故人千裏月,三年孤負歡遊。一尊白酒寄離愁。殷勤橋下水,幾日到東州?
詞的上片寫景,寫初秋的大明湖的景象。詞人寫道:“荷葉荷花何處好?大明湖上新秋。”首句運用了設問句予以強調,並把“荷葉”、“荷花”並列出現,一綠一紅,形成“綠葉紅花”的映襯效果。其中,兩個“荷”字和一個“何”字諧音,三詞連用,共同構成詞句的音韻之美。接著寫道:“大明湖上新秋。”這是對上句問題的回答。“大明湖”點名了地點。“新秋”不但點名了節令,更突出了初秋時節大明湖的美景。
詞人承上“新秋”接著寫道:“紅妝翠蓋木蘭舟。江山如畫裏,人物更風流。”“紅妝翠蓋”是指上句中的“荷葉荷花”的紅紅綠綠。這裏,詞人用了“紅妝”一詞,顯然有擬人手法,以花喻人,引出了後麵的“木蘭舟”中人,由物及人。意思是說,在荷葉荷花紅綠掩映之中,大明湖上出現了泛舟之美人。接著的“江山如畫”,進一步描寫大明湖,表現出大明湖如畫的美景。在這樣的如畫的美景中,賞湖景 “人物更風流”。“風流”即指風采特異,業績突出之人。這裏的“風流人物”當然是指詞人和友人李輔之。其中,一個“更”字,更加突出了詞人對朋友的真情與和諧的關係。我們從這“更風流”的話語中,感受到詞人在字裏行間洋溢著的欣喜歡暢。可以說,景語即情語,詞人寫景更是突顯和烘托人物。
詞的下片抒情。詞人寫道:“千裏故人千裏月,三年孤負歡遊。”我們從這兩句可以看到,下片與上片所寫的時間不同、地點不同了。首先,詞人寫道:“千裏故人千裏月”,其中,“千裏”和下句“三年孤負歡遊”中的“三年”是從空間和時間來寫,不但寫出與友人分離後的時間和相隔的距離,給詞作以時空感,也暗示了這首詞是一首思念朋友之作。特別是詞人用了“孤負”(違背,或者對不住)一詞,不但表明了與分別時間長,距離遠,難以相會的傷感,也表現了詩人對相會時候美好時光的回憶合對朋友友情的珍惜。唐代韓愈在《感春》中寫道:“孤負平生誌,已矣知何奈。”宋代劉過在《臨江仙》中寫道:“青眼已傷前遇少,白頭孤負知音。”其中的“孤負”就是這個意思。無奈之下,詞人隻有“一尊白酒寄離愁”。在古代詩歌中,借酒消愁是很常用的。李白有“抽刀斷水水更流,舉杯銷愁愁更愁”,以及“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”是也。這裏,元好問借此來表達對離愁別念之情。在元好問看來,借酒消愁不夠啊,所以,元好問在結尾寫道:“殷勤橋下水,幾日到東州!”“殷勤”即情意深厚之一。“東州”也許就是現在朋友羈旅之處。借酒消愁不夠,詞人又借流水抒發離愁別緒。我們知道,在古代詩歌中,以水喻情,已經成為常規。李白有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倫送我情”;蘇軾《江城子・別徐州》中“欲寄相思千點淚,流不到,楚江東”等等。這裏,詞人以流水寄情作結,不但能體現感情純真和思念深厚,而且更形象含蓄,給人以想象餘地,讓人回味無窮。
總之,在思想情感上,詞人既表達了與友人團聚的歡樂,又寫出與友人現在天各一方的離別愁悵。在藝術上,首先,以寫景入手,情景結合,情蘊其中。其次,一揚一抑,使情感變化起伏迭宕。再次,時空結合,提升了是作品的審美意境。
名家評價
元朝文學家徐世隆說他:“作為詩文,皆有法度可觀,文體粹然為之一變。大較遺山詩祖李、杜,律切精深,而有豪放邁往之氣;文宗韓、歐,正大明達,而無奇纖晦澀之語;樂府則清新頓挫,閑宛瀏亮,體製最備。又能用俗為雅,變故作新,得前輩不傳之妙,東坡、稼軒而下不論也。”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譽其為“二李(李白、李邕)後身”。
清代張景星《阮詩別裁序》謂:“遺山未嚐仕元,而巨手開先,冠絕於時,固不必言,”
《金史》卷一二六附傳元德明。繆鉞謂:“金自大定 、明昌以還,文風蔚起,遂於末造篤生遺山,卓為一代宗匠。其詩嗣響子美,方軌放翁,古文渾雅,樂府疏快,國亡以文獻自任。所著《壬辰雜編》雖失傳 ,而元人纂修《金史》,多本其書,故獨稱雅正。詩文史學,萃於一身,非第元明之後無與頡頏,兩漢以來 ,固不數數覯也。”
《四庫全書總目・遺山集》評元好問稱;“好問才雄學贍,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,所撰《中州集》,意在以詩存史,去取尚不盡精。至所自作,則興象深邃,風格遒上,無宋南渡宋江湖諸人之習,亦無江西派生拗粗獷之失,至古文,繩尺嚴密,眾體悉備,而碑版誌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。”
元好問相關
元好問祠堂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

元好問墓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

元好問紀念館 山東省聊城市冠縣
人物關係:女兒:

元嚴
同年(公元1190年)出生的名人:
耶律楚材 (1190~1244) 中國古代十大名相 內蒙古自治區

吳淵 (1190~1257) 宋朝詞人 安徽省宣城市寧國

陳自明 (1190~1270) 南宋醫學家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

杜豐 (1190~1256)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

張柔 (1190~1268) 河北省保定市定興 + 更多公元1190年出生的名人》
同年(公元1257年)去世的名人:
史嵩之 (1189~1257) 宋朝宰相 浙江省寧波鄞州區

李昴英 (1200~1257) 南宋廉潔諫臣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

吳淵 (1190~1257) 宋朝詞人 安徽省宣城市寧國

吳子良 (1198~1257) 浙江省台州臨海

孫夢觀 (1200~1257) 浙江省寧波餘姚

蔡權 (1195~1257)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 + 更多公元1257年去世的名人》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